寫在《筭數書》專欄之前
洪萬生
台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筭數書》是在公元前186年(中國西漢呂后二年)埋葬的一部竹簡數學書。公元2000年,當它的釋文公開披露之後,我們立即組成校勘團隊,並在當年11月在《HPM通訊》出版《算數書》特刊,成為國際學界最早的一篇研究報告。
為了維持《筭數書》的研究熱度,我們不僅在2006年出版《數之起源:中國數學史開章《筭數書》》之外,還在當年暑假舉辦「筭數書及相關簡牘國籍研討會:台北 (2006)」,邀請國內外學者與會。在此,我們首先刊登的的,是其中部份學者的論文。將來,我們還打算繼續邀約相關論文,以便讓《筭數書》之研究,可以持續不衰,而成為中算史學的典範。
標題 | 日期 | 作者 | ||
---|---|---|---|---|
岳麓書院所藏秦簡《數》書 | 2010/3/8 | 2010年開春,承中算史家郭書春教授惠寄有關秦簡《數》書相關報告三篇,讓我們對於中國先秦數學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茲就這三篇論文之略讀心得披露如下,進一步的研究,當然還需要依據《數》書釋文的正式公佈。這三篇報告依序如下:
| 洪萬生 | 下載 |
《筭數書》研究的新著作 | 2009/9/10 | 劉金華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歷史研究所)剛剛寄到他的新作《張家山漢簡《算數書》研究》(2008年10月第一版,ISBN 962-870-274-2,除目次與後記之外,全書共325頁),由香港華夏文化藝術出版社以簡體字發行。 | 洪萬生 | 下載 |
《筭數書》中體積問題與中國古代體積理論的四個基本原理 | 2009/9/10 | 《筭數書》的「斬都」是最具有爭議的一個命題。美、日的學者認為它是「羨除」。依照《筭數書》校勘排列的次序,「羨除」是第54 條,而「斬都」是第55條。二者應當不是同樣的命題,最低限度二者的功能不同。因此,「斬都」即「羨除」有待商榷。 | 陳良佐 | 下載 |
關於《筭數書》與《九章筭術》的關係 | 2009/9/10 | 由於《九章筭術》是中國古代數學最重要的著作,又編纂於漢代,因此,從1983 年底湖北張家山 247 號漢墓發掘中發現《筭數書》1竹簡起,學術界就開始關心《筭數書》與《九章筭術》的關係。 | 郭書春 | 下載 |
《算數書》之「益耎」「與田」考 | 2009/9/10 | 《算數書》「租誤券」是一道古老、簡便、費解的算數題。說它古老是指其應該是漢初所保留的先秦,至少也是秦代的算術題;說它簡便是指其僅僅是地方官吏業務中所使用的一道簡單的換算比例公式;說它費解是指題中的幾個關鍵詞如「益耎」、「其」、「與田」的詞義難以釋讀。 此題雖説已經執《算數書》研究之先鞭者彭浩先生的解釋1而意思大體明瞭,但是畢竟還存在一些疑點。筆者不揣自陋,希望在彭浩先生研究的基礎之上提出新的解釋,以就教於方家。 | 馬 彪 | 下載 |
大家來摸象—《算數書》探索 | 2009/9/10 | 以前聽過這樣的小故事:一位畫師喜歡找名人為他的畫題字,這次又纏著一位大師;大師看了看畫作,就題了『遠看像頭牛,近看像條瓜』‧畫師看到這樣的題字心裡有點急,就說:「先生!先生!,這是山水‧」於是大師又繼續寫『原來是山水,哎呀我的媽!』‧出土不久的《算數書》與我們相去年代久遠,風俗習慣、點章制度及社會動態等等,都早已不存‧所以要給《算數書》做精確的校、注是很困難的‧若無切確的文獻依據,就只能依賴自己的假設、想像、推理‧既使校、注有誤,也沒有原作者來提示‧這是我們比大師不幸的地方‧本文系以彭浩所著《張家山漢簡《算數書》註釋》(以下簡稱《註釋》)為基礎所做的探索‧筆者不再重述彭先生的結論,只在感覺不足或有誤的地方提出論述‧但望各方名家不吝指正‧ | 林炎全 | 下載 |
先秦醫學的生理病理觀—以馬王堆及張家山醫學簡帛為例 | 2009/9/10 |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相當特殊的一段時期,各國間的互動與征戰由春秋時期的列強爭霸轉型為國與國間的互相兼併,各國統治者莫不為了爭取人民支持而在經濟、文化、政治等方面尋求變革,力求國家的富強而得以在兼併當中獲得優勢。春秋以來學術文化統一於王官的舊格局也因下放民間的趨勢而產生「十家九流」的盛況,醫學在如此的氛圍中,同樣產生了不少變化,新的知識體系與生命觀影響了往後數千年的發展。 | 林伯欣 | 下載 |